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趙衛東:北京保供穩價機制經受住了考驗
繼續執行好北京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減免進場交易費方案,市政府對蔬菜和5種國產水果的進場費用全部予以補貼。
為做好應急狀態下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生活物資供應保障,市區兩級和保供骨干企業都制定了應急供應保障工作預案,可以充分保障北京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生活物資供應。
今年4月24日至6月6日,圍繞疫情期間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北京市商務局共召開8場新聞發布會,主抓保供工作的副局長趙衛東經常出現在發布會現場。儲備充足價格平穩穩定供應,是人們從他口中聽到的最多的詞匯。
北京的保供穩價機制是如何運行的?應急事件發生時如何最快滿足2000多萬人口的消費需求?北京市政府儲備又是如何發揮穩定器作用的?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趙衛東近期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他表示,近些年北京市商務局會同相關部門和企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機制,夯實日常供應、安全供應、應急供應三道防線。從近兩年疫情保供情況看,北京的市場供應保障機制經受住了考驗。
疫情促使北京供應保障機制不斷完善
新京報:北京保供穩價機制包括哪些,日常情況下是如何運行的?
趙衛東:北京是一個有2000多萬人口的超大型消費城市,生活必需品特別是蔬菜、水果自給能力低,絕大部分來自外埠。結合供應特點,近些年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和企業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機制,不斷夯實日常供應、安全供應、應急供應三道防線,建立了市場監測機制、產銷合作機制、重點企業聯系機制、政府儲備機制,強化應急供應保障。
目前,我們監測的樣本企業大約有180家,包括生豬屠宰企業、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社區菜市場、電商和直營直供企業等,監測品種包括16大類100余種商品,通過每日監測,能及時了解市場供應和價格情況。
我們還與河北、山東、內蒙古、廣西、海南等供京蔬菜生活必需品主產地建立了緊密的產銷合作機制,多次在春節前組織開展冬季蔬菜保供聯合行動,為保障冬季和春節首都市場蔬菜供應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發揮批發市場運銷大戶作用,利用運銷大戶在外埠建立的生產基地,抓好貨源組織供給。
此外,北京建立了包括承儲、屠宰、批發、倉儲及零售為骨干企業的北京隊,發揮保供骨干企業作用。
新京報:近五年來,特別是2020年疫情以來,北京市保供穩價機制發生了哪些變化?
趙衛東:從2020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發生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生活必需品供應鏈上的貨源供給、組織、調運以及銷售等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們在近兩年的供應保障中,完善和創新了很多好的機制。
抓住信息和指揮這一中樞,進一步優化市場監測和指揮調度。成立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專班,建立供應保障工作小組,統籌指揮和調度;在加強生活必需品日常監測的基礎上,向北京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重點連鎖超市派駐駐場員,實地掌握市場運行第一手信息;根據需要向主要批發市場和重點地區派駐工作專班,指導協調做好末端保障;建立生活必需品保供指揮調度平臺,提升監測分析的質量和效率。
抓住貨源這一核心,進一步完善貨源組織調運和供給。對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與外省建立多方參與的供京生活必需品保障機制,多渠道、多途徑組織貨源;建立點對點監測補貨機制,及時掌握末端供給情況,實現市場不缺貨以及缺貨時及時補貨;強化涉疫小區生活必需品供應,發揮蔬菜直通車和電商平臺作用,采取白名單管理,及時將生活必需品送入封控小區,滿足居民生活需求。
抓住儲備這一手段,進一步強化生活必需品儲備調控。建立市區兩級政府儲備,協調企業增加商業儲備;結合疫情發展變化,動態調整儲備品種和數量,及時增儲和放儲。
抓住運輸這一渠道,進一步強化生活必需品通道暢通。遇有外埠生活必需品運輸不暢時,協調外埠屬地政府為生活必需品配送車輛順利進京提供支持,保障省際運輸順暢;根據疫情發展和管控需要,適時為企業開具應急物資調撥(轉運)證明,確保在進京檢查站快速放行;對向北京運輸蔬菜等鮮活農產品的貨運車輛采取包容執法。
抓住政策這一機制,進一步用政策手段撬動市場動能。適時在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免除進場交易費,在零售端(連鎖超市)開展當家菜不漲價活動,由政府給予補貼;在外埠進京檢查站、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配送中心設立核酸檢測點,為司乘人員免費開展核酸檢測;在河北廊坊萬莊、平谷馬坊建立進京生活必需品中轉站,進行物資周轉,保障物資進京。
從近兩年疫情期間供應保障情況看,北京的市場供應保障機制得到了考驗,保障了生活必需品供應和價格穩定。
從批發到零售六方面化解供應壓力
新京報:今年疫情初期出現囤貨現象,這給保供穩價工作帶來哪些壓力?
趙衛東:囤貨搶購給我們工作帶來的壓力在于,如果補貨不及時,會給老百姓帶來恐慌,市場供應秩序會受到影響,也可能會導致價格上漲,一般有一個傳導規律:電商平臺最敏感,線下零售會跟風,集采集配企業傳導,批發市場出現異動,直至影響到量和價。
新京報:如何化解這種搶購帶來的供應壓力甚至是恐慌情緒?疫情期間生活必需品價格穩定,主要得益于哪些舉措?
趙衛東:要避免恐慌,化解漲價壓力,前提是貨物要充足,也就是從批發端到零售端,都要做到貨物來得了、調得動、補得快。我們總結有六個方面:一是來源,什么季節吃什么地方的什么品種的菜要一清二楚;二是渠道,貨物在產地哪個組織哪個企業的手里也要一清二楚;三是大戶,要組織好市場內經營不同品類的大戶,他們有能力一個電話保時保量把東西調過來;四是交通,沿路交通要精準規劃好,不能堵在路上,還要最短路線、最快時間;五是集配,集采集配是重要的中間環節,貨來了得下得去;六是零售,有了貨,得有人去賣,電商、商超、社區菜市場菜店等,要多元化、差異化,還要及時性和便利性。
以上這六個要素必須組織好。如果預測到可能出現搶購,會組織批發和零售兩端都加大進貨備貨,必要時還要投放政府儲備,零售端備貨量能達到平時的3倍至5倍,同時提升分揀和配送能力,才能保證我們商超、菜店不空架、不漲價。
新京報:今年4月下旬,我們注意到政府儲備雞蛋投放到零售端,北京政府儲備機制是如何有效運轉的?
趙衛東:北京從1992年起就建立了生活必需品政府儲備制度,至今已有30年,其間不斷優化調整和完善,目前已建立起包括糧油、肉類、雞蛋、蔬菜、食糖、食鹽等政府儲備,應急狀態下起到市場供應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政府儲備采取政府委托、企業代儲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標,確定各類生活必需品的承儲企業(包括品種和數量)。企業中標后簽訂《政府儲備委托承儲協議書》,按照合同約定,儲存規定數量的儲備物資,并負責儲備物資日常的管理,北京市商務局每年按照標準給予企業一定的儲備費用。通常情況下,市級相關部門通過日常監測,掌握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及價格變化情況,當發現市場出現貨源不足、供應短缺或短時間內價格波動較大時,會商研判市場供需情況及后期走勢,提出處置措施及建議,上報市政府批準后,商務局組織承儲企業開展投放,進一步增加市場供應數量,穩定供應及價格。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祝鳳嵐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