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引大濟湟工程最后一條隧洞貫通
6月18日上午,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廟溝村引大濟湟工程西干渠32號隧洞,伴隨著歡呼聲和掌聲,32號隧洞勝利貫通,標志著青海省一號水利工程——引大濟湟工程解決了最后卡脖子難題,六大子項目主體建設任務進入收官階段。
引大濟湟工程是一項跨流域的大型調水工程,工程從青海省東北部大通河調水,穿越祁連山余脈達坂山引入湟水河,橫跨青海東部地區,總投資146.34億元,由調水總干渠、石頭峽水庫、黑泉水庫、北干渠一期、北干渠二期和西干渠6個子項目組成。工程建設周期長、海拔高、點多線長面廣、地質復雜、攻克了調水總干渠超長深埋隧洞建設等諸多世界性工程難題。其中,調水總干渠、西干渠、北干渠一期及二期工程干支渠總長達1143公里,連通5座重要水庫(石頭峽、黒泉、大石門、南門峽、松多)、272個隧洞、290 個渡槽、117個倒虹吸;西干渠、北干渠一期和二期工程田建配套項目管線達5990公里,有2299座蓄水池、86395個各類井池、給水栓。
西干渠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是引大濟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項以灌溉和工業園區供水為主,兼顧城市生活用水的骨干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可有效緩解甘河工業園區工業用水、西寧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及沿線30萬畝農田灌溉缺水矛盾,對發揮引大濟湟工程整體效益,促進湟水流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構建我省東部現代水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支撐現代化新青海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青海省水利廳廳長張世豐表示。
據介紹,西干渠32號隧洞于2017年9月開工,洞長4313.9米,在前期地質勘查時就發現有8條斷層,僅破碎的V類圍巖就有3123米,占隧洞總長的72%,且地下水豐富,最多的時候出水量達到每天12000方,增加了施工難度和安全風險;施工過程中共發生塌方、突水、涌水涌渣等突發險情達40次,最嚴重時,清理涌渣及塌方處理,用時127天。隧洞在最困難的時候,每個月只能掘進7米,不良地質段嚴重制約了施工進度。相關領域專家對隧洞地質情況和施工方案進行了多次會診。
為了讓隧道早日貫通,徹底解決工程建設中存在的疑難雜癥,打通工程堵點、難點,青海水利部門統籌發展與安全,積極克服疫情影響,確保了工程順利推進。在隧洞還剩713米、中鐵十二局在隧洞出口施工陷入困境的時候,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建設運行局果斷決策,由已完成隧洞進口掘進合同標號任務的中國水電四局繼續掘進,歷時646天,克服12次塌方,掘進225米。
青海省引大濟湟工程建設運行局局長張偉峰介紹,截至目前,引大濟湟工程已初步發揮效益。石頭峽水庫下閘蓄水并發電運行,調水總干渠順利試通水,黑泉水庫削峰錯峰、科學調度,保障了下游城鎮生活用水、湟水流域農業灌溉效益和生態效益。北干渠一期向大通縣、互助縣、樂都區部分鄉鎮特色農業春灌供水達1000多萬立方米。北干渠二期、西干渠和松多水庫即將收尾,2022年年底前實現兩通一蓄目標。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萬瑪加 王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