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項重大工程!從這里看中國

2014年12月,成都至雅安段開工建設,4年后正式投入運行。今年11月,雅安至林芝段啟動建設,一條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中華民族團結的天路指日可待!

然而,今后我們會有更多機會走近它,因為它即將被鐵路環繞。2018年,和田至若羌鐵路開工。通車后,和若鐵路將與喀什至和田鐵路、格爾木至庫爾勒鐵路等相接,構成環塔里木盆地鐵路網,這將是世界第一條環沙漠鐵路環線。

圖片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資源廳
這兩大工程項目難嗎?難!
但你以為這就完了?沒有!
當我們放眼全中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共有165項像川藏鐵路、和若鐵路這樣的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建設。它們的全面落地見效,發生于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的5年。
01 從156工程到165工程,從被援助到自主建設
五年規劃(計劃),即以五年為一個周期,規劃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走向。
對中國人而言,五年規劃(計劃)是度量國家進步的路碑,也是記錄民族夢想的載體。從1953年到2020年,從一五到十三五,一個個五年,創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標識。
但是,你知道嗎?五年規劃(計劃)中以數字命名重大工程項目的只有2次,即一五156項和十三五165項,而這背后有何意義?
答案是:牛鼻子。
一五計劃開啟,彼時的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萬里長江第一橋誕生。

1957年5月4日,武漢長江大橋鋼梁合龍慶祝大會在大橋橋頭舉行(新華社發)
自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國人千百年來在長江上修橋的夢想得以實現,我們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項龐大工程是在蘇聯的支持下建成。
江河不語,見證歷史變遷。
61年后,中國南部,一座橫跨伶仃洋海域的超級工程舉世矚目。全長55公里、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從一五到十三五,從依靠援建到自主建設,從零的突破到走向世界之巔。這些重大工程,樹立了中國走向現代化歷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
02 從集中于重工業到遍布眾多領域
一五的156項工程,集中在重工業領域,涉及鋼鐵、冶金、煤礦、石油煉油、重型機械、汽車、化工、電力等方面。
到50年代后期,建成的這些重大工程,為新中國工業化打下基礎,改變了建國之初重工業產品一窮二白的景象。

我國第一座無縫鋼管廠--鞍鋼無縫鋼管廠大批新制好的無縫鋼管正被吊運輸送出廠(1953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56工程之一、鞍鋼大石橋鎂磚廠第一期工程 1957年投入生產。它從原料開采到產品制成都是機械化自動化操作,是當時一流的高級耐火材料廠。新華社發
十三五的165項工程,則覆蓋一二三產業,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正被一根根鋼筋鐵骨連接。
從高寒雪山到千里沃野;
從廣袤草原到繁忙都市;
從熱帶海洋到爛漫花田。

一列蘭新高鐵測試動車在海拔約3300米的祁連山麓疾馳。新華社發(蔡增樂 攝)

動車行經貴廣高鐵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泗里村路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龔普康 攝)

海南環島高鐵是世界首條濱海環島高鐵,列車在東段陵水站附近駛過。(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2020年3月4日,貴廣高鐵,貴州從江站附近。(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1)鐵路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能高鐵,將連接起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沿線發展。

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穿過京張高鐵居庸關隧道(新華社發)
放眼中國,一張以八縱八橫為骨架,全球規模最大高速鐵路網正在成型,運營里程約3. 8萬公里,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2)能源
不僅高速列車在青山綠水間穿梭,一批重大能源項目也在壯美的山河上拔地而起。

這是我國第四大水電站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三維效果。新華社發(圖片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在云南和四川交界處,一個實施西電東送的重大工程,即世界第七、中國第四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經過近5年建設,2020年6月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水電站將于2021年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目標。

這是2019年用無人機拍攝的建設中的烏東德水電站全景(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烏東德水電站生產的綠色電能有望每年可替代標煤消耗12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3050萬噸、二氧化硫10.4萬噸的排放,相當于種植8.5萬公頃的闊葉林。
(3)投資與制造
遙想60多年前,一五的156項工程基本靠國家投入。而今,十三五的165項工程則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很多項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出錢并不多,社會出資多,參與面廣,一些項目的承擔主體是企業。
京東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產線是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根據市場調研機構Omdia數據顯示,2019年合肥京東方生產的65英寸、75英寸液晶顯示屏,全球市場占有率均已達到30%以上,位列全球第一。

京東方合肥10.5代TFT-LCD生產線(圖片來源: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也就是說,全球平均每賣出三塊大尺寸顯示屏,就有一塊是京東方合肥10.5代線生產的。
像京東方生產線一樣,十三五165工程的效益是綜合性的,它們的立項,不是為解決某單一問題,而是看重這些項目的牽引帶動效應。
165工程,不止于項目本身,更是幾十萬億元級的投資,對投資、就業、產業發展、上下游技術突破等帶動意義,不可估量。
03 老鐵們請為這份成績單點贊!
老牌高科技領域,也在頻繁刷新我們的認知。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結束挖土工作,帶著月球的土特產榮歸故里。

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新華社發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九天攬月探登駐,十六春秋繞落回。
嫦娥五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然而,由她創造的每一個首次都源自姐姐們的接續努力:

到現在玉兔二號還在工作,不斷給地球發來關于月背的信息。從奔月到攬月,嫦娥探月五戰五捷,不超預算、不降指標、不拖時間,交出亮麗答卷。
未來,嫦娥探月還將有六號、七號、八號u2026u2026相信我們離載人登月一定不會太遠了。
這是過去一個月具有首次第一領先意義的重大科技突破清單:

從最高的山到最深的洋,從最紅的星到最美的月,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早已跨過山河大海、穿越宇宙星辰,井噴之勢讓人不覺自嘲:點贊速度快趕不上突破的腳步了!
清單之上,閃耀著科技創新金字塔尖上顆顆明珠。清單之外,飽藏著前沿科技探索、戰略先導專項、重大科技工程u2026u2026是它們鑄就起金字塔扎實的創新底座,也將是它們托舉起未來更加璀璨的明日之星。
04 有的工程很小
其實,重大工程不僅僅是上天入地、穿山下海等大型工程,還有很多是你我不易察覺的小工程。
為了干飯王們填飽肚子,這幾年,國家每年建成高標準農田約8000萬畝。都是田,憑啥就它叫高標準,標準到底高在了哪里?
請看一組數據:
高標準農田的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約100公斤,85.5%的抽樣項目區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的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高于非項目區。
有了這樣的農田,不僅咱們這些干飯王有福了,農民也笑了,每畝綜合收益可增加約500元呢。

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高廟鎮謝營村附近的高標準農田(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不知道有沒有細心的讀者注意到,在農田的右上方有一個白色方框,在農田中間處有一個粉色的L形房子。你們猜猜,這是用來做什么的?
答案是:右上方框是氣象觀測站,可實時監測大氣溫度、土壤濕度、風速。中間粉色L形房子是管護用房,有鐵鍬、掃帚、滅火器、電腦、LED屏等。
吃飽飯的同時,不妨多關注一下家鄉發展。這些年,你是否發現:
老家村里的土路全都變成了水泥路;
過年雪天后走親訪友的路不再泥濘;
一到夏天氣味逼人的旱廁越來越少見;
廢棄的麥場上建起籃球場,村里大娘大嬸們也開始與男孩們爭奪廣場舞領地......
讓我們記住這些重大工程
因為它們
改變了這個國家
造福著14億人民
連接了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
這些年來
你生活的街區或村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歡迎留言!
策劃:張旭東
統籌:雷敏
記者:熊爭艷、安蓓、王琳琳 、朱高祥
視覺丨編輯:朱高祥、李小虎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來源:新華社
注明: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